几内亚共和国是医疗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当地人民看病异常艰难。2012年4月,中国政府援建几内亚的中几友好医院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正式落成。
十年间,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生一次次赴几内亚,带去新的医疗资源、技术和理念。过去的十八个月,我科主任医师王兴文作为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一员,为打造当地神经医学中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医疗队每个人都瘦了。我瘦了20斤,厨师吴振虎瘦了30斤,我们都说这是减肥的好机会。”谈及在几内亚的艰苦环境,王兴文开玩笑说。
代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援助几内亚,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这过程中,他一直在想能为当地人做些什么。
以下是他的自述——
编辑 | 神外宣传组
图/视频 | 受访者提供
初次见面,几内亚的 “下马威”
我们到达几内亚的时候是9月份,北京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到了几内亚是夜里八九点,一下飞机一股热浪迎面冲来,非常炎热,跟北京对比特别强烈。几内亚在赤道附近,太阳一出来,哪怕是早上,阳光下温度也能很快达到30度以上。
我们行前听说过这里的气候,却没有过确实的体会,很不适应这种炎热的气候和强烈的日照,很多人没有防护经验,抵达第一天或第二天,暴露的皮肤就被完全晒伤,这是当地的天气给我们的第一个下马威。
这里不同于中国的一年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雨季的时候天天下雨,可以持续4、5个月,而旱季则日日艳阳高照。因此,抵达几内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如何避免晒伤及中暑,我们用遮阳帽、长袖衣裤、防晒霜将自己全副武装,每次出门前补充大量水分,做好个人防护。
但即便这样,还是不适应。医院的条件比较简陋,病房及办公室没有空调,只有电扇。手术室虽然有空调,但经常罢工,我们只要去做手术,每台手术结束,整套衣服都会湿透。
医院的感染防护条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类传染病,如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在这里是常见病、高发病,还有埃博拉、新冠等等,因此为保障队员生命安全,医疗队规定队员只要进入院区就不能摘掉N95口罩,也不能摘掉手套,绝对不能在医院里吃东西喝水,因为这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只能在那种条件下硬扛。
用所有积蓄,看一场病
几内亚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很多人对开颅手术有先天的恐惧。门诊一些患者知道自己需要开颅的时候,会从心理上抵触或拒绝。
因为经济比较落后,老百姓看病,几乎需要拿出所有的积蓄。做一个CT,大概是几内亚人一个月的收入,老百姓看病非常困难。
几内亚人均GDP低,当地医生消费时也需要精打细算。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经常要攒一年的钱才可以购买一个笔记本电脑。
如果电脑坏了,维修费用大约是60美元,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曾主动出资帮助几方住院医生维修过电脑,因为我知道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电脑是当地的年轻医生学习提高、与世界交流的主要工具。
和当地神外医生术前讨论
“不规矩” 的几内亚手术室
初到中几友好医院,医院没有感染管理办公室,很多医生经常不注意细节,不戴口罩就直接进入手术室,这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于我而言却极度不适应,因为我们神经外科手术的无菌防护级别是非常高的。
我跟他们说你们不戴口罩是不符合无菌要求的,是绝对不能进入手术间的。他们刚开始答应得很痛快,但等我们一上了手术,他们的巡回医生、麻醉医生就经常把无菌忘到九霄云外,忘记佩戴口罩、甚至穿着白大衣就跑进手术室是常事。
无菌是保证神经外科手术顺利实施的基石,术中无菌操作不到位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为了强化几方形成正确的无菌观念,我们指定专门的人员在手术室门口检查,规定没戴好口罩、没穿好手术衣的医生不允许进手术室,一经发现就会被无情的请出手术室。
我们在几内亚做了100多台手术,神经外科没有一台发生术后感染!慢慢的,他们看到了严格无菌的获益,慢慢的,他们开始改变,逐步接受和适应了中国的无菌理念,这很不容易。
我们去之前,中几友好医院只有基础神经外科。什么意思?就是他们只能做如外伤、椎管减压等一些比较基础、简单的手术。仅有的一台手术显微镜,也是10年前我国捐赠的。当我们准备开展第一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时,发现显微镜上早已落满了灰尘,且光源已损坏,应该是很长时间没有用过了。
我敏感的意识到在几内亚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缩短几内亚神经外科和世界主流神经外科巨大差距的有效方法,是帮助几内亚神经外科实现跨时代发展的不可多得的捷径。
我们首先找到了中国医疗器械小组的工程师把显微镜修好,其后我就跟当地医生说,只要我上台就优先使用显微镜,尽可能帮助几方克服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带来的心理障碍,同时因陋就简帮助几方做好显微镜的清洁消毒工作:几内亚没有国内使用的一次性显微镜套,我们就因地制宜自制布袋子,进行高温消毒,用于保护显微镜头;我们利用无菌手套制作无菌橡皮条,用来保护显微镜的无菌区域;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慢慢推进,逐步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几内亚落地生根。
初到几内亚时,我们带着放大镜做手术,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光照和最简单的术野放大。2个月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初具条件,我们开展了中几友好医院第一台微创颈椎前路椎间盘手术。
病人术后第二天肢体活动就明显改善,第四天就能下地活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小切口、小创伤、快速康复”在当时颠覆了几方对神经外科手术的认知,几方神外大夫无不感叹:“你们手术的患者恢复的真快!”
几内亚的旱季经常停电,有的时候一个小时能停六次电。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逐渐练就打着电筒做完手术的能力。
一开始只能带着额镜做手术
给手术打灯,有“提灯女神”感
授人以渔
「神经医学专家论坛」
我们在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前,配合我们的几内亚助手从来没在显微镜下看到过如此清晰的术野,他希望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学会。
等我们用显微镜连续做了几台成功的手术后,他们的神经外科主任请求我们将中国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培训理念搬到几内亚,包括中国的理论授课和先进的技术经验。
我觉得很好,就向医疗队队长张维转达了几方的诉求,张维队长认为这是好事,一方面说明几方人员愿意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几方从心底接受了宣武医院神经学科的优势。
她建议:要做就把它做大做强做成一个品牌!她协调医疗队拟定了详细的授课计划,每个月医疗队里的一位专家主讲一次神经科学相关的课程,这就是我们在几内亚开创的第一个培训品牌,叫“神经医学专家讲坛”,我们医疗队当时十个专家积极参与报名,就排了十个月的课程。
神经医学专家讲坛第一讲, 法语授课
几内亚在1958年才正式独立,1958年前是法属殖民地,所以他们国家的官方语言一直是法语,第二语言是他们当地的土语,当地能说英语的医生非常少,和他们讨论专业的神经外科问题,只能用法语才能交流。
张维队长考虑到既然我们“神经医学专家讲坛”是针对全几内亚开放的,就鼓励我们尽量用法语讲课,最后我和心脏内科的夏经钢主任是用法语授课的。
“神经医学专家讲坛”这个培训项目,让几内亚神经学科的医生们真切的了解到了我们宣武医院神经学科强大的专业素养,后来几方有重症的患者,就会习惯性的请求我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联合查房,联合出治疗方案。
「显微外科培训班」
为了给几内亚的医生组织显微外科培训班,我每天晚上都会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显微外科培训的教材,先用中文写,再将中文翻译成法文。
为了保证译文语法正确,我会把中文和法文版本同时传回国内,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法语专业老师逐字逐句校对。
为保证教材语言措辞的准确并符合几内亚的地方习惯,我还经常将译后的法文,请几内亚当地的医生逐字验证,直到几方确认材料符合几内亚医学法语逻辑后,才最终将显微外科培训教材(法语版)定稿、打印。
经过半年左右的准备,训练显微镜等实验室仪器、设备、器材从中国运达,培训教材就位后,2021年7月,我们举办了几内亚首届显微外科培训班,当时被几内亚国家电视台,Djoma TV、Espace TV等几内亚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显微外科培训班开班仪式
「高阶手术操作培训」
培训当地的神经外科医生做一些高阶的手术,是我们的又一挑战。
刚开始推广显微镜的时候,我们操作演示、几方以手术观摩为主,他们的热情很高;但是,随着培训的深入,几方操作练习少、手术习惯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他们进步的瓶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让我们始终坚持督促几方自己动手实践,于是,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带他们在显微培训实验室用鸡腿练习操作。
等到培训中期以后,我就主动向当地的医生提出:“今天的显微手术由你来主做,我做你的助手”,我从旁观察协助,觉得哪个地方他们做不下来,或者处理的不到位,我会要求他们先停一下,一边手术示教、一边详细讲解,把相应过程处理完成后,再让他们接着下一步操作。
一点一点的督促、一点一点的提高,他们也在反复的手术实战中逐步的成长、成熟、独立!
等我们离开前的那一两个月,差不多到2022年1月份-2月份,我们完成了对几方大部分的显微外科操作培训,我不需要干涉太多,几方已经可以独立开展常规显微神外手术了。
手术中
枪伤和疟疾,从未处理过的病例
几内亚的病例跟国内的病种多是不一样的。因为政局更迭,我在几内亚处理过五台枪伤的患者,这在国内我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从我做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开始,也从来没有老师教过我怎么处理枪伤。到几内亚后,这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手术之一。
还有我们抢救的中国华侨,4楼坠落伤。当时她先被送到了当地法国人开的医院,送去以后医生说这个手术太难了,做不了,要从法国请医生来。
家属的朋友建议他们去中几友好医院看看,说那个地方的中国医生水平还挺高,看他们能不能做。后来他们通过某中资机构电话联系到我们医疗队。
我建议他们先把病人转过来,病人到院后,我发现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因为病人曾经得过疟疾,一入院就高烧三十九度,且几内亚新冠等传染病流行,检查后发现是急性疟疾的发作。
在国内我们没有处理过这种病人,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跟几方一边沟通一边处理,因为在疟疾急性期是没法做手术的,我们就按几方抗疟经验,先给病人抗疟治疗一个星期。
在这一个星期里面,我们想方设法购买手术所需的内固定器械,等器械运到后,患者的疟疾也得到了控制,我们按计划进行手术。
没想到在手术中发现购买的固定钛棒短了4厘米,但当时已经开台了,没办法在更改手术时间,后来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把手术顺利完成。
但在手术主要步骤完成,助手在关伤口的时候,病人突然心率升至150次/分,血压也维持不住,降到85/50mmHg,血氧饱和度也降至92%。
我们当时也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但一看尿袋里出现了酱油色的尿液,当时判断是一个急性溶血,病人状况非常危险!
我马上打电话给队长张维请求协调支援。张维指示医疗队全力配合抢救,当时整个手术室都没有抢救的必需药品,最后是急诊科的何婧瑜主任带着医疗队驻地的应急抢救药品,赶到了手术室,在手术室组织抢救。
因为当时几方的医生已经下班,我们又把所有几方化验室的医技人员都叫回来,抽血做了化验,发现这是在手术中的一个疟疾急性发作,引起的急性溶血。
我们在手术室抢救了4个小时,病人转回病房已经是晚上8点,等我处理完所有情况,向病人家属交代完病情,回到医疗队驻地的时候已经是21:15。
我们从早上8点多去医院,到晚上9:15回到了驻地,这十几个小时里我们滴水未进,等回到驻地,整个人疲劳到了极点。
那次应该是最难忘的一台手术,所幸最后这位病人的转归非常好,经过三个星期的治疗,就出院了。在9月30号国庆节的前一天,她还专门回医疗队向我们表示谢意,给我们送了两面锦旗和感谢信。
这位中国患者向我们送锦旗和感谢信
苦中作乐,沉淀更丰富的自己
这18个月的援外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处理问题更加沉稳。在几内亚,神经外科没有精细的亚专业分科,来什么样的病人,就得做什么样的手术,不会的,只能自己先查文献,再琢磨研究,边学边做,让自己迅速成长。
处理手术突发状况、用法语讲课、讨论术中的问题、用法语编写教材、接受几方电视台的采访等等……这些都需要临场发挥,没有太多机会提前准备,确实使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当然这种提高也是需要大量场外的积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临危不乱。
除此之外,在几内亚的很多点点滴滴都很难忘。
医疗队每个队员每周要帮厨一次,轮到我们帮厨小组的时候,我早上6点15就要去厨房和面蒸馒头、煮鸡蛋。
我的帮厨时间
春节,当地医院赠送给医疗队一只羊,我可以施展庖丁解牛的技术,完成剥羊皮、剔羊肉的准备工作。
庖兴解羊
驻地经常会有毒蛇出没,尤其是在雨季。有一次驻地黑人员工打死了一条一米长的黑曼巴毒蛇,这可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毒蛇之一!队长张维从中资机构协调了驱蛇药,在医疗队的各个角落里都进行了喷洒。
驻地打死的黑曼巴毒蛇
雨季,几乎天天下雨,驻地的地面长满了青苔,非常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但是只要雨过天晴,我们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云彩,像蘑菇云、火烧云,还有彩虹。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也许,经历过风雨的彩虹是最美丽的。
驻地的雨后彩虹